7月30日深夜,特朗普一条推文让韩国彻底“跪”了:韩国用3500亿美元投资+1000亿能源采购,换来美国15%的“优惠关税”,躲过8月1日25%的重税大棒。 至此,全球GDP前九强中,仅剩中国、加拿大、印度三国未向美国妥协,而距离特朗普设定的“终极死线”只剩最后24小时。 这场由美国单方面发动的关税战,正将全球贸易秩序推向悬崖边缘。
韩国的妥协,是一场精打细算的“投降”
协议看似双赢,实则暗藏代价:韩国汽车关税从25%降至15%,半导体和药品关税不高于他国,但钢铁和铝制品被排除在优惠之外。 最关键的底线是农业,韩国顶住压力,坚决拒绝向美国开放大米和牛肉市场,这两类产品曾在2008年引发百万人抗议,李在明政府不敢触碰这个“政治火药桶”。 而3500亿美元投资中,1500亿将用于美韩造船合作,试图借技术捆绑换取产业生存空间。
韩国选择此刻低头,只因“大势已去”
此前欧盟和日本两大经济体已率先妥协:欧盟接受2.5%的汽车关税,承诺6000亿美元对美投资;日本则用5500亿美元投资换得15%关税,且90%收益归美国主导。 亚洲其他国家更早屈服——印尼、菲律宾接受19%关税,越南扛下20%税率,而陷入边境冲突的泰国、柬埔寨甚至被威胁“若不停火就加征36%关税”。 韩国原本想硬扛,但眼看盟友集体倒戈,最后48小时只能咬牙签协议,避免沦为“贸易孤岛”。
加拿大和印度,成了西方阵营最后的“硬骨头”
加拿大总理卡尼放话“绝不对等让步”,坚持对美国汽车、农产品加征25%报复性关税。 特朗普直接威胁:若8月1日前未签约,加拿大商品将面临35%惩罚性税率。 而印度的策略更狡猾——表面放风“准备硬扛25%关税”,实则拖延谈判至8月中旬。 印方官员私下坦言:“赌的就是美国中期选举压力或通胀加剧,届时特朗普可能让步! ”但拖延的代价巨大:印度手机、纺织品对美出口或遭重创,农民抗议随时可能引爆。
中国的底牌,让美国不得不按下“暂停键”
就在韩美签约同日,中美第三轮谈判在瑞典艰难落幕。 双方唯一共识是将24%的暂停关税再延90天,维持10%实际税率。 美国曾想复制“日韩模式”施压中国,但中方两项反制让其投鼠忌器:一是稀土出口管制(美国军工87%依赖中国稀土),二是对东盟出口激增13%,成功分散贸易风险。 商务部代表李成钢的发言定调清晰:“谈,大门敞开;打,奉陪到底”。短短八字,道尽中国战略定力。
特朗普的“关税狂欢”,正在撕裂全球供应链
美国4月关税收入同比暴涨80%,但本土企业叫苦连天:杯壶品牌因关税多缴4000万美元,车企被迫涨价30%,半年裁员近70万人。 更讽刺的是,韩国三星已紧急将芯片封装厂迁往印度,日本丰田加速向墨西哥转移产能,连特斯拉都放弃泰国工厂转投美国得州。 这些逃离美国的资本,恰似1930年《斯姆特-霍利关税法》重演——当年全球贸易萎缩66%,如今特朗普的“25%重税”,正成为压垮全球化骆驼的又一根稻草。
#图文作者引入激励计划#
盈昌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