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加坡的颁奖典礼上,聚光灯突然同时照向了两位人物,现场记者的相机快门几乎要冒烟——郭晶晶身着一袭珍珠白西装,面带微笑,旁边的陈若琳捧着烫金证书,俩“跳水女王”同框领奖,这一幕不仅震撼了泳坛,甚至让整个体育界都为之一震!为啥她们站在一起,简直成了全场的焦点?
首先,咱得聊聊这个国际游泳名人堂。自1965年成立至今,已经有60年历史。能够入选的人,都是水上运动的“活传奇”。以中国跳水队为例,从1994年周继红率先入选,到今年的陈若琳,累计也就15位成员,每一位都是在赛场上屡创佳绩的冠军。不过这次特别的是,除了新晋名人堂成员陈若琳,2016年就该入选的郭晶晶也终于到了现场——当年她因为家庭原因错过了这场盛典,这次算是完成了一个“迟到9年的补偿”。霍启刚在旁边,轻轻帮她整理西装领口,宛如迷弟,网友们纷纷评论:“这波狗粮撒到了国际赛场!”
不过,最让人激动的,还是陈若琳。这位1992年出生于南通的姑娘,从小在水中长大。2003年,她仅11岁就进入了国家队,站在跳台上显得瘦小又稚嫩,谁能想到她后来会成就“跳水神话”?2008年北京奥运会,年仅16岁的她在10米台单人决赛最后一跳时,身体像被线牵着似的,空中旋转三周半,姿态优雅,入水时水花小到几乎看不见,裁判们毫不犹豫地给了满分!解说员当时几乎喊破嗓子:“这哪是跳水?这是艺术!”
展开剩余74%更令人叹为观止的是她的巅峰期。2011至2016年,她在奥运会上拿下了3届5金,世界冠军更是多达26个。26个冠军,意味着她每年至少拿下四个,而这些奖项,都是她通过硬碰硬的比拼拼来的。跳水项目对运动员的身体要求极高,通常20岁左右就开始面临身体上的衰退,而陈若琳从14岁跳到24岁,每次比赛都像是开了外挂,网友都调侃:“琳姐的跳台,怕是装了GPS导航,想偏都难。”
田亮的祝贺文也挺有意思,他写道:“让中国跳水的辉煌再次载入世界史册。”听着简单,细想却很有分量。田亮自己早在2012年就进入了名人堂,作为过来人,他知道这份荣誉背后的含金量——这不单是奖牌多,而是看你能不能为项目留下深刻的影响。陈若琳就做到了,她的“空中姿态控制法”至今仍是国家队年轻运动员的必修课。
至于郭晶晶补领奖的那一幕,真是让人心头一紧。她站在领奖台上,轻轻摸着奖杯的边缘,仿佛在与曾经奋力跳跃、挥洒汗水的自己进行对话。霍启刚发的朋友圈里写道:“见证传奇的延续”,评论区则被“从‘晶刚组合’到‘琳刚同框’,这是跳水界的传承啊”刷了屏。确实,郭晶晶巅峰时期奖牌拿到手软,而陈若琳则将女子跳台的水平提升到了新高度,这两位女王同场竞技,犹如过去与现在在跳水台上击掌相迎。
网友们还翻出了一些陈若琳担任教练时的照片,感叹道:“当年被教练盯着练动作的小姑娘,现在也开始盯着别人练了。”2023年,她转型成为游泳运动管理中心的教练,带队员时那股较真劲儿,和当年自己训练时的样子如出一辙。曾经有一次队员在空中转体时差了半圈,她硬是要求队员在陆上练了200遍,直到动作完美为止。有人认为她太严厉,她自己却表示:“跳水差一厘米,就可能差一个奖牌。”这份执着,不正是中国跳水“梦之队”的灵魂所在吗?
再说说她的学历,2010年,陈若琳就进入人民大学攻读公共管理专业,边训练边上课,她的毕业论文选的是跳水运动员的职业生涯规划,内容满满都是她的亲身经历。后来有人问她为什么要继续读书,她笑着回答:“总不能一辈子只懂跳水吧。”这种清醒的意识,放在运动员身上,真的不多见。
事实上,无论是郭晶晶补领奖牌,还是陈若琳新获得的荣誉,背后都传达了一个讯息:中国跳水并非靠某一两个人撑起,而是代代相传,拼劲和精细化的精神早已刻入每一位跳水人的骨血。从周继红到高敏,从伏明霞到郭晶晶,再到陈若琳,他们拿到的,不仅仅是奖牌,更是将中国跳水的名字,牢牢钉在了世界体育的荣誉墙上。
如今,陈若琳站上了教练席,手中的指挥棒就如同当年跳台上的平衡杆,她将带领更多年轻人飞得更高。也许在不久的将来,我们会在名人堂的名单上看到她培养的队员——这大概就是传奇最美的模样:不仅自己闪耀,还能照亮后来人。
发布于:江西省盈昌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